走出山洞,投身工作、家庭、社会互动
201907 在事上练 你能不被境转吗 你能利他吗51452
当佛法停留在书本与山洞里,再高深也难触及俗世的烦恼与习气。唯有回到红尘,在琐碎人事中历练,才能看见自己是否真能不被境转、是否真能利他而无求——这正是杨宁老师本次开示的核心。
缘起
很多人向往清净山林,以为闭关静坐才算修行。
杨宁老师提醒:真正的“报身”与“气脉”转化,离不开六根对境,离不开世俗事务。
若想尽快突破瓶颈,就得“回到你认为最俗的地方”,在红尘事上磨练心性。
观念阐释
高妙的佛法如果“高得回不到俗”,就成了空谈。
一旦着相——不论是法相、人相还是众生相——“我”便出现,能量随之漏失。
真正的放下不是“什么都不在乎”,而是在境缘现前时依旧保持空性与慈悲。
“其小无内,其大无外”:修行的关键不在大小,而在是否夹带私心。
修行方法
回到红尘,直面境缘
走出山洞,投身工作、家庭、社会互动。
与人合作、做生意时,贪嗔痴最易显现,正好照见并对治。
记住:境缘不是障碍,而是最好的道场。
以利他破我执
发心“众生先成道,我再成佛”,自然扩大心量。
在利益他人的过程中,观察自我习气何时冒头,再当下放下。
不求回报,才能真正体验“无我”。
在事上练耳根圆通
选择一根(如耳根)深入观照,随时听闻、自省。
将气脉的转化落实在言谈、行动里,而非只在静坐中体会。
让每一次六根触境都成为“直认本来面目”的机会。
常见误区
误以为“闭关越久,成就越高”,结果逃避人事、错失锻炼。
把“光明万丈”的空性当口头禅,实际习气未动分毫。
认为做事必然染污,不知“在事上练”才是真功夫。
结语
“你能不被境转吗?你能利他而无求吗?”
答案不在书页,也不在山洞,而在你此刻面对的每一件小事、每一次互动。
愿我们都能于红尘之中,练就不动心、长养大悲心。
修行提示
每天自问:今天哪一刻被境转了?如何调整?
主动寻找利他机会——哪怕只是一句鼓励、一杯热茶。
当习气出现,先深呼吸,再观空性,切勿随念流转。
固定时间静坐,但更要把觉照延伸到行住坐卧。
相信“境界越大,功夫越显”,以欢喜心拥抱磨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