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全球第五波康波周期末期,这是一个萧条期向回升期转化的尴尬阶段。此阶段的特征是信息产业革命已进入市场饱和期,而新的智能化产业革命(如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生物医药)仍处于技术创新期,尚未完成有效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转型。这既是产业交替期,也是全球秩序重构和大国竞争博弈的激烈期,其核心是市场和产业的主导权。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可归结为通缩和局部资产负债表衰退

若将宏观经济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,运用中医五行升降、相生相克的传导分析,对当前中国经济进行“病症诊断”,并开出“药方”,则有以下解读:

一、中医五行与经济要素的对应关系:

  • 木 (生发、条达): 对应经济中的消费、创新、新质生产力。代表经济的生机、活力和开创力。

  • 火 (升腾、热情): 对应经济中的货币、金融活动、市场活跃度、投资热情。代表资金的流动性和市场的信心传导。

  • 土 (承载、化生): 对应经济中的生产、投资、房地产、基础设施、地方政府财政。是经济的物质基础、载体和运化枢纽。

  • 金 (收敛、肃杀、变革): 对应经济中的就业、产业结构调整、效率提升、法治规范。代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健康运行。

  • 水 (滋润、下藏、储备): 对应经济中的居民财富、储蓄、资产负债表、社会保障。代表经济的根本底气、韧性和长远发展潜力。

二、当前中国经济的“病症诊断”:

从中医五行视角来看,当前中国经济的“病症”表现为五行失衡,气机升降不畅,尤其脾土板结和肾水亏虚,导致肝木郁结、心火虚浮、肺金肃杀:

1. 脾土虚弱,运化失司(生产、投资、地方财政):

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,传统行业产能利用不均衡。多年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导致的问题,使得“土”的承载和化生功能出现障碍,出现“虚不受补”甚至“板结”的现象。

领先产业无利润现象普遍。例如,锂电行业的宁德时代投资已连续五个季度下滑20%至30%。比亚迪及光伏产业的隆基和中环,投资也连续三个季度快速下滑。甚至在一直高速发展的半导体行业,中芯国际第三季报也显示其投资增速开始放缓。

地方财政“黑洞化” 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核心特征。地方政府驱动的基建扩张难以为继,甚至从经济支柱转变为“黑洞”。地方政府债务已达约66万亿元人民币(约占GDP一半)。土地出让金从2021年高峰期的8.7万亿元降至去年可能低于4.7万亿元的水平,意味着约4万亿元的缺口。地方财政缺口约占2023年中国GDP的4.6%。地方债务利息支出已达约4.4万亿元,发展中地区利息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约30%。这直接表现为“脾土”的病灶,无法有效支撑经济运化。

民间投资表现谨慎。2024年民间投资(不含房地产)增速仅为6.0%,反映了“土”的生成能力被抑制。

2. 肾水亏虚,固本不足(居民财富、储蓄、资产负债表):

* 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严重。中国居民的资产70%以上是房地产。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,导致家庭总资产骤降。约半数家庭的房产目前处于账面亏损状态。

* 家庭总负债已超过11.5万亿美元(约80万亿元人民币),较去年底有所上升。在十年间(2015-2025年),家庭总负债金额增长了三倍

* 高储蓄率却难以转化为消费或投资。自2019年以来,中国新增银行存款大幅增长。购房支出从每年8万亿元降至3.3万亿元,预付按揭减少,闲置资金流入银行储蓄。居民优先偿还债务以修复资产负债表,呈现被动去杠杆。这表明“肾水”的精血不足,固本功能受损,是经济深层韧性不足的体现。居民储蓄率上升被认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。

3. 肝木郁结,生发无力(消费、创新):

* 内需不足,信心低迷。无购房意愿的受访者占比上升至48%,达到历史高位。73%的受访者更倾向于租房而非购房。42%的受访者预期未来一年房价将继续下行。居民消费难以大幅回暖,升级型消费与信心不足并存。麦肯锡调查显示,处于“悲观”状态的群体消费预期显著受挫,甚至预期消费增长率为负。这代表“木气”的生发和条达受阻,缺乏经济的内生动力

* 收入预期低迷。七成受访者预期收入将持平或下降。* 创新活力下降。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占比已从2019年最高的41.7%下滑至约23%

4. 心火虚浮,传导无力(货币、金融):

* 货币政策宽松,但实际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效果有限。2024年中国启动了两次1个百分点的降准、累计降息0.3个百分点。但内需不足使得货币需求乏力。

* 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。中国社会储蓄规模约340万亿元在商业银行系统中持续空转。这表明“心火”虚浮于外,未能深入“脾土”滋养实体。

* 金融体系间接融资占比过高(约65%)。对公贷款中,超过80%流向政府和国企,民企占比不足20%。债券融资中,政府和国企占比超过85%,民企不足15%。股权融资仅占整个融资规模的约5%

* 中国金融体系对息差收入的依赖度过高,银行息差收入占总收入的73%,远高于美国的40%。这说明“火”的运行机制存在结构性堵塞,导致“火气”无法有效传导,形成 “虚火”不入实体

5.肺金肃杀太过,气机不畅(就业、结构调整):

*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,但结构性矛盾突出。2024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约5.1%。但16–24岁青年失业率自2023年下半年起持续高位徘徊在17%以上

* 产业空心化 和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内卷式竞争,进一步加剧了“金气”的凝滞。

三、相生相克与传导分析:

当前经济的“病机”是五行失衡,相互制约,形成恶性循环:

  • 土克水: 房地产的过度膨胀(病态的“土旺”)最终破裂,直接导致居民财富大幅缩水(“水”受克),使得居民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。

  • 水不生木: 居民财富缩水、负债高企(“肾水”亏虚),导致消费意愿低迷,预防性储蓄高企(“肝木”得不到滋养,生发无力)。

  • 木不生火: 消费不振、内需不足(“肝木”郁结),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,实体经济对资金需求减弱,使得货币政策传导受阻,金融资金空转(“心火”虚浮)。

  • 火不生土: 货币政策传导乏力,金融资金在体制内空转,未能有效流向市场化主体和新兴产业(“心火”虚浮,不入“脾土”),未能滋养实体经济的生产和投资(“脾土”虚弱)。

  • 土气病灶影响金: 地方财政黑洞化和产能过剩(“脾土”病灶)导致企业投资谨慎,进一步压缩就业机会(“肺金”肃杀太过),形成结构性就业矛盾。

  • 金气肃杀加重木和土: 就业压力大、收入预期低(“肺金”肃杀),使得消费信心更弱(“肝木”更郁结),企业投资意愿更低(“脾土”更难振奋)。

四、药方(政策建议):整体调理,固本培元,调畅气机

要将宏观经济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,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。核心治疗原则是固本培元,调畅气机,通达经络。重点在于培补脾土以化生万物,滋养肾水以涵肝木,清心火以安神,宣肺气以调畅

1. 培补脾土,化生万物(强化生产与投资的根基,解决地方财政问题):

  • 治本之策:进行财政改革,化解地方财政“黑洞化”,清理“僵尸化”地方政府。中央需统筹部分地方隐性债务,但不是重走基建老路。例如,已推出地方政府10万亿+的化债方案,并已开始批量置换存量债务,2023年发行规模约1.4万亿元,预计今年将进一步扩大。核心是改变地方财政从经济支柱转变为服务型政府,清除“脾土”上的“肿瘤”,恢复其运化功能。

  • 优化投资结构,去芜存菁: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(如钢铁、煤炭等)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、新能源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,提高资本效率。将产业升级从追赶型转向创新型,逐步实现更多产业“人无我有”的突破。

  •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,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: 国家发改委已印发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》。这旨在疏通“脾土”的经络,使其运化通畅,避免内卷和资源错配。

2. 滋养肾水,以涵肝木(增强居民财富基础,提振消费信心):

  • 核心在于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: 首先是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。通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,平均每年可让全国人民少付约1500亿人民币利息,释放居民流动性。

  • 改革收入分配机制,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实际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比重: 例如,国民收入倍增计划。直接增加“肾水”的源头活水,让居民“钱袋子”充实。

  •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提高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和覆盖: 降低居民“预防性储蓄”的心理负担,让“肾水”能够更放心地用于滋养“肝木”,促进消费。

  • 将转移支付模式从间接转向直接民生账户(“以人为本”):我国每年转移支付规模超10万亿元。未来将以净人口作为核心指标,强化土地指标约束,使转移支付资金直接进入居民民生社保福利账户,绕过低效的“体制产业链”。

  • 鼓励居民购买企业债券、理财产品等资产,丰富投资渠道:活化居民“肾水”存量,使其不仅是储蓄,也能转化为投资。

3. 清心火,引火归元(疏通货币传导,激活金融活力):

  • 深化金融体系改革,从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转型: 这是“清虚火,引火归元”的关键。中国金融行业占GDP比重约8%,与美国大致相当,存在过度金融化问题。应在保持金融占比约8%的前提下,降低间接金融比重,同时提升直接金融比重。降低对息差收入的过度依赖(目前银行息差收入占总收入73%),让资金从银行空转转向支持实体经济的股权、债券市场。

  • 强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: 运用结构性货币工具精准支持制造业、高技术和小微企业,完善信用增级和担保机制。

  • 提升国有资产的社会回报率和利润上缴比例:国有企业资产是我国最大的资产负债表,中央334万亿元,地方240万亿元,合计近600万亿元。目前国企利润上缴财政比例仍低于20%,远低于国际上30%-70%的标准。通过有效激活国有资产,每年可能新增5-6万亿财政收入,为扩大直接财政支出提供资金,从而减少对间接融资的依赖,减少金融系统的“虚火”空转

4. 宣发肺气,条达经络(解决就业,促进要素流动):

  • 持续发力“就业优先”政策: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投入,引导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。为青年和技能工人提供创业扶持和就业见习计划。

  • 全面放开户籍与职业限制,促进人口合理流动: 除个别城市外,未来将全面放开人口流动限制。这将使人力要素向高效率地区和产业流动,为新兴升级产业创造结构性内需空间。

五、后续或需长期面对的局面:

  • K型复苏的持续深化:中国经济将继续呈现K型复苏,东南六省及核心城市GDP占比可能从60%升至70%-80%,而大部分低线城乡地区将长期受基建后遗症、产业体制化和空心化困扰,经济状况可能走向 “鹤岗化”

  • 全球范围的产能过剩与长期通缩:未来三至五年,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产能过剩问题将凸显,这可能迫使全球再度进入新一轮货币宽松周期。同时,国际恶性竞争和贸易摩擦可能加剧

六、总结与展望:

当前中国经济的“病机”在于过去过度依赖投资驱动和土地财政,导致“脾土”虚实夹杂,“肾水”亏虚,“肝木”郁结,“心火”虚浮,“肺金”肃杀。治本之策在于系统性的财政和金融改革,尤其是“培补脾土”和“滋养肾水”。通过清理地方政府的“僵尸化”和财政“黑洞”,同时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 ,提高居民收入和保障,方能恢复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健康的“气机”循环。这将是一个长期且深入的“刮骨疗伤”和“固本培元”过程,涉及巨大的利益再分配。唯有如此,才能使中国经济在K型复苏及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实现高质量、可持续的健康发展,最终顺利过渡到下一轮产业革命的繁荣期

文章作者: Mark Jin
版权声明: 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Mark Jin 笔记
政经 中医视角 宏观经济 财政改革 收入分配 金融改革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