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而美法案”对中美两国的影响
所谓“大而美法案”(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)是美国共和党在2025年推出的一项超大规模预算调和法案,由前总统特朗普力推。该法案约有近千页内容,覆盖了特朗普政府的核心议程:长期延续减税政策、增加国防和边境安全支出、修建美墨边境墙等,同时削减低收入家庭的社保福利。法案由掌控国会两院多数席位的共和党人起草,特朗普要求在7月4日独立日前通过。按照特朗普的说法:“我们之所以称它为‘伟大、美好的法案’,就是因为它真的伟大、美好”。不过,包括马斯克在内的反对者称这是“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”,批评其“劫贫济富”。
主要内容:亿万开支与关键条款
-
巨额减税与税改:法案包含约4.5万亿美元的减税措施。现行个人和企业税率延长实施,还将特朗普竞选时提出的多项优惠写进法律,如小费和加班费免征所得税、养老者额外6000美元抵税、部分利息支出可抵扣等。无党派国会预算办公室分析认为,中等收入家庭每年可减税约500–1500美元,但最富裕家庭每年增收约1.2万美元,而最贫困家庭反而亏损1600美元。
-
边境与国土安全:法案拨款约3500亿美元用于特朗普的移民和边境议程,其中包括46.5亿美元修建边境围墙、45亿美元建设约10万拘留床位,并增加移民执法人员。五角大楼也获得数十亿美元用于造船、弹药和导弹防御(如250亿美元用于“金穹”导弹系统),并有10亿美元专门用于边境安全。
-
社保与补贴削减:为部分抵消减税损失,法案大幅收紧穷人福利。Medicaid(医疗补助)和食品券领取者将增加严格工作要求;可负担医疗法案(奥巴马健保)补贴也可能受到影响。此外,所有新能源车购置税收抵免将于2025年9月30日到期(原计划至2032年底),风能、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税收优惠也被缩短期限。这意味着对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大幅削减。
-
“特朗普账户”等附加项目:法案还设立新儿童储蓄计划,每名在2025–2028年出生的婴儿出生时可获得1000美元政府存款,用于投资教育或退休。另外参议院拨款4000万美元用于川普提出的“美国英雄国家花园”等议题。虽然这些项目规模较小,但凸显法案“包山包海”的特点。
-
债务上限与赤字:法案将把债务上限提高5万亿美元,允许政府继续借债。非党派机构预估,该法案将在未来10年内增加2–3万亿美元赤字。美国标普评级公司已警告,这是“仅一步之遥垃圾级”的评级水平,潜在引发债务和通胀问题。
总体而言,“大而美法案”犹如一场“混合式财政狂欢”:既“撒钱”给选区和富人,也“剥夺”大量低收入家庭福利,以换取对边境安全、老产业的投资。正因如此,它成为共和党和民主党激烈争论的焦点。
马斯克为何反对?他的核心观点
亿万富翁特斯拉CEO埃隆·马斯克公开抨击该法案,认为它是“政治自杀”和“完全疯狂、具有破坏性”的计划。他的反对主要有两大理由:
-
财政赤字担忧:马斯克对法案将带来的天文数字赤字深恶痛绝。他指出该法案会扩张数万亿美元的联邦债务。他曾发帖称,“我要求的就是不要让美国破产”,警告若持续提高债务上限,美财政将毫无意义。他甚至宣称若法案通过,将另组“美国党”挑战两党一体制。
-
产业前景担忧:作为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的重要推动者,马斯克对取消新能源补贴尤其不满。他批评法案只顾“给过去的产业大肆输血”,却“重创面向未来的产业”。换言之,法案支持石油、煤炭等传统能源,有利于老工业,但削弱了电动车、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的竞争力。马斯克认为,这将削弱创新势头,妨碍特斯拉等公司未来发展。
通俗地说,马斯克看这项法案就像“给邻居盖豪华别墅,却砸掉自己家的电动车车库”。他认为在国家尚未偿清债务时,大规模减税支出如同挥霍无度的“挥金狂欢”,对未来经济风险巨大。
对美国经济的可能影响
“大而美法案”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呈两面性。支持者称可以促进经济成长和就业,但批评者警告会带来赤字、通胀及社会不平等等问题。
-
联邦赤字大增:国会预算办公室(CBO)评估,法案削减开支约1.2万亿美元,但减税和其他支出将失去3.7万亿收入,净结果是未来10年赤字净增约2.4万亿美元。其他非党派预测,综合增长效应后赤字仍增数万亿。简言之,这是一笔美债吸尘器式的开支包,联邦债务比率将被推向历史高位。巨额借债意味着政府必须发更多债券,利率因此走高。CBO分析显示,赤字上升将拉高各类贷款利率,包括房贷、车贷。正如耶鲁大学研究指出,财政赤字每增加1%GDP,就可能在5年内造成几百至上千美元的人均负担。这意味着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和债务负担都有可能上升。
-
通货膨胀风险:持续巨额财政赤字在理论上会加剧通胀压力。耶鲁大学分析提醒,高债务往往会引发通胀(即货币购买力下降),家庭的实际消费能力受损。在当前全球物价敏感的背景下,这种风险更加突出。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警告,该法案可能推高能源和食品等领域的价格。
-
基础设施和制造业:从法案条文看,传统基建和工业受益有限。法案虽提供少量现代化资金,例如空管系统升级拨款,还有某些工业投资税收优惠,但缺乏对高速公路、桥梁、新能源输电网络等宏大项目的投资。共和党商业团体纷纷称赞延续减税可以给制造业带来确定性。例如,美国钢铁协会称,法案将恢复对资本投资的100%加速折旧和研发税收抵免,有助于钢铁及制造业扩大投资。设备制造商也认为长期税收优惠利于创新投资。然而批评者指出,这些只是“果树上的糖衣”,并没有真正促进美国工厂回流或大幅创造就业。。
-
分配效应:该法案还可能改变贫富分配。国会预算办公室和税收政策中心分析,约60%的减税利益流向收入最高的20%人群,而低收入家庭不仅少享受减税,反而面临医疗和食品补贴削减。换言之,“大而美法案”被批评为“富人加码、穷人受累”,可能加剧收入不平等。
综合来看,法案对美国经济像是一把双刃剑:它通过减税和国防、农业等领域支出争取增长,但赤字飙升和社保削减将增加民众成本。正如大西洋理事会指出,该法案可能“会推高能源成本和借贷成本”,对消费者和企业都是压力。
对中国的潜在影响
“大而美法案”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清洁能源、产业链和技术竞争等方面:
-
清洁能源链条冲击:特朗普提出的法案削减了美国对风电、光伏和电池等清洁能源的扶持。专家警告,这实际上将未来几十年的风能、太阳能和储能等产业“拱手让给中国”。中国目前在全球清洁能源制造链中占据主导地位,多家媒体引述研究称,该法案或将危及多达4500个清洁能源项目,数十万个相关就业岗位面临失守。新征税则可能使美国本土清洁能源成本上升8–10%,反而让中国制造的相同组件更具价格优势。通俗地讲,美国减弱新能源补贴,相当于给了中国一个发展清洁能源的“窗口期”,美国企业可能转向“买现成的中国货”。中国专家甚至批评这是对全球绿色转型的“重大打击”。
-
供应链和产业链转移:法案中设置了严苛的“受限制外国实体”条款,将大部分中国公司及其海外关联纳入范围,阻断中国资本和技术参与美清洁能源项目。具体到新能源汽车领域,税收抵免提前终止意味着2026年后美国消费者将失去7,500美元的新车补贴。这会导致美国电动车销量急剧下降(有研究预测2030年销量较原计划下跌40%),进而使中国电池和零部件供应商失去市场需求。此外,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兴建清洁能源工厂的成本将大幅上升:如果采购链中涉及中国原材料,美国厂家可能因此失去税收优惠。长期来看,这意味着全球新能源公司都可能更谨慎地绕开中国供应链,中国新能源出海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障碍。
-
技术和竞争格局:该法案实质上强化了美国 “能源民族主义” 倾向,着眼于扶持国内传统工业。对中国而言,一方面可能减轻来自美国的竞争压力:美国未来电动车、太阳能等市场增长放缓,中国企业对美出口面临更严格限制;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中美科技竞争。美国在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被削弱,反倒让中国的技术和产能优势更加凸显。正如大西洋理事会所言,美国如今是在把未来关键技术领域拱手让给中国。
总之,这项法案有如在中美清洁能源、科技竞争中“划开一道沟壑”:它疏远美国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,同时也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和技术标准话语权中获得相对优势。当然,这也可能刺激中国加快技术自主和产业升级,以填补美国减持造成的市场空白。
参考资料: 综合了德新社、美国主流媒体等报道及权威研究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