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杨宁音频:201402 你跟个梦过不去吗30696

人生如梦,偏偏我们常把梦境当成现实,因一念执着而自缚。杨宁老师在本次开示中提醒我们:认清虚幻,本可当下自在。本文提炼其要义,助你在日常中运用佛法,松开执念,重返本心。

缘起

许多人学佛,却依旧在情绪与人我冲突中痛苦。老师以"梦"为喻:若真相信一切如梦,怎会与梦里的人事苦苦纠缠?正是"信而未信",让我们陷在得失恩怨中。

观念阐释

  • 一切皆幻
    佛说"四大皆空",我们的身体、情绪乃至"自我"本身,皆如梦影。执取梦中荣辱,好比醒后仍恨梦里仇人,可笑又无益。

  • 信佛要信"这句话"
    真正的信,不是磕头念佛名,而是内心确认:"这是梦,所以放下。"能于起念时提醒自己,已是实修。

  • 定力的意义
    若一时放不下,需要定力稳住心,不让"火苗"冲出。定力非目的,而是帮助你看清梦境、再度放手的工具。

修行方法

动静结合

  • 打坐:每日坚持静坐,观照念起念灭,训练定力。

  • 大礼拜:简单却有效,反复俯仰使身心放松,疏通气脉。

  • 动功:太极、站桩、瑜伽、五禽戏等,帮助气脉畅通,身心相应。

心性的日常练习

  1. 觉察每个起心动念,立刻校正:是否偏离慈悲与宽容?
  2. 面对伤害,先忍辱,再以慈悲回应,不给"自我"加戏。
  3. 布施不限金钱,是真心全力以赴帮助对方。

常见误区

  • 只背经义,不落实行
    纸上谈般若,遇事仍"苦不堪言",等同播下佛种而未发芽。

  • 把形式当信仰
    叩头、持咒若不配合"真信梦幻",仍旧牢牢抓住"我"的面子与尊严。

  • 急于求成
    放下非一蹴而就,而是布施、忍辱、禅定等功德累积,"功德圆满"时,自会豁然无碍。

结语

与其在梦里计较输赢,不如醒来一笑。坚持慈悲、宽容与求道之心,终能超越自我束缚,体验本自具足的空性与自在。

修行提示

  • 起念即照:念头冒出,先看清它是"梦中事"。
  • 不忘慈悲:对方愤怒,是他"梦里受伤";先怜惜,再引导。
  • 动静互补:每日静坐不间断,动功作为补充。
  • 功德累积:布施与忍辱做满,自然水到渠成。
  • 保持求道心:再难也不放弃成佛的愿望,方向对了,只待时机。
文章作者: Mark Jin
版权声明: 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Mark Jin 笔记
修行 较真 本心 火苗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